欢迎访问中国(温州)国际皮革、鞋材、鞋机展览会官网! 2024年8月23-25日 温州国际会展中心 English

首页 / 媒体 /

行业新闻

鞋匠赵亚平的“守”艺人生

两间不足30平的平房,一台老旧缝纫机,一个用得油光发亮的老式修鞋桌,20多个修鞋、做鞋用的工具。这些老物件作为谋生的行头,陪伴赵亚平40多年,也见证了赵亚平的“守”艺人生。

修鞋,作为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小修小补”,对很多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而定做皮鞋则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考验着做鞋师傅的技术和手艺。赵亚平作为巷子里的“守”艺人,深受居民们的喜欢。

“赵师傅的鞋做得挺好,质量和样式各方面都行,我感觉很好。”“我们认识八九年了,我们家的鞋经常在这做,鞋质量没啥问题,穿着挺舒服的。”说起赵亚平的手艺,顾客们竖起大拇指说道。

鞋匠.jpg

赵亚平正在做鞋(毕乐陶 摄)

“顾客挺多的,难干的活,或者不好干的活,别人干不了的活都来找我。很多人喜欢老样式的鞋,还有一些残疾人,可以给他们量身定制。”赵亚平说。

赵亚平的父亲是很有名的鞋匠,受父亲的影响,1980年,赵亚平高中毕业后,就进入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皮革厂,成为一名学徒。做鞋分为上口和下口两个流程,当时赵亚平学的是下口,因为他心灵手巧、踏实肯干,几年的时间赵亚平就掌握了做鞋所有流程和技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赵亚平沉醉在做鞋技艺里,时间一长手磨出了厚厚的老茧。因为技术一流,赵亚平23岁时就成为厂里的车间主任,厂里将唯一一个涨工资的名额给了赵亚平。

做鞋是一个苦差事,工序繁琐,但赵亚平却认真钻研做鞋的技术,沉浸在做鞋的充实和快乐中。

“那时候单位活特别多,让我们加班,我们可以一宿一宿不睡觉,非常有成就感。”说起奋斗的经历,赵亚平感慨万千。

1986年,赵亚平从厂里出来,开了鞋厂,自己当起了老板。后来,赵亚平的皮革厂扩大了规模,工人最多时有200名。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机械生产显示出巨大的优势。手工皮鞋受到冲击,但对于做鞋的喜爱和痴迷却让赵亚平仍然坚持着老手艺。

“几乎没有人干这行,关键它不怎么挣钱,我就喜欢这行,没有改行这个打算,有时候研究研究这个鞋怎么做更精致,怎么改更合适,研究研究觉得特别有意思。”赵亚平说。

鞋匠1.jpg

赵亚平正在缝制皮面(毕乐陶 摄)

隔行如隔山,对于有着40几年做鞋经验的赵亚平来说,手工皮鞋与机械皮鞋相比,具有很强的优势。

“手工活做的东西结实,不像机器的活,皮革这种东西有张力,手工活把张力全都扽出去,要是机器活不管有多大张力,它就定在那,它这个张力还没散发出去呢,然后你穿出去就容易走形、跑偏,这个抗张力是至关重要的。”赵亚平说。

做这行拼的是技术和质量,靠的是诚信。赵亚平可以根据顾客的需求量身定制不同型号的皮鞋,顾客的满意是他最大的幸福。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