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欧洲商人害怕中国制造的小鞋子
当中国商务部长薄熙来和欧盟贸易专员曼德尔森在历经11小时长考式谈判后,终于在6月11日凌晨就中国输欧纺织品问题达成协议,双双摆出典型的外交笑容举杯相贺时,另一项中欧贸易纷争已经悄然登场。这个纷争的主角是中国制造的鞋子。
6月12日,欧盟委员会决定对来自中国的两种劳保鞋实施反倾销调查。
6月15日,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制鞋商协会向欧盟提起申请,要求对从中国进口的鞋类产品进行限制。法国、希腊和波兰等国的制鞋商则对此表示支持。曼德尔森办公室的女发言人克劳德(Claude Véron-Réville)称,“正在密切关注有关数据,并考虑相应的措施。”
毋庸置疑,在纺织品之后,又有很多人开始害怕中国制造的小鞋子了。欧洲的“鞋恐慌”
中国鞋对欧洲的冲击几年前就已开始。2001年中欧签订双边协议,对几种主要的中国鞋出口规定了配额,并按每年10%至15%的增幅增长。
今年1月,欧盟放开了所有的进口限制,中国鞋以空前速度涌入欧盟市场。根据欧盟6月9日公布的调查,2005年1月-4月,6类从中国进口的鞋类平均暴涨了681%,而价格却下跌了28%。当然中国商务部提供的数字与此大相径庭:2005年1月至4月,中国对欧盟鞋类产品出口3.3亿双,同比增长3.1%,原受欧盟进口配额限制鞋类出口增长27%,与欧盟的统计数字相差甚远。
无论是在伦敦、巴黎、罗马还是阿姆斯特丹和华沙,当你留意一下鞋店橱窗内标签上的价格时,你就会明白中国鞋的威力何在:同等质量的中国制旅游鞋和欧洲本地皮鞋,前者只需2到3欧元,后者却要30欧元。谁更吸引消费者不言而喻。
低价带来的市场占领令欧洲本土鞋商不寒而栗。惊慌失措的欧洲制鞋商开始觉得自己的饭碗岌岌可危。其中的一些人已经请求欧盟采取反倾销方案来堵住汹涌而来的中国鞋,迫使中国遵守相应的WTO条款。
这种对“中国制造”的恐惧有时会演变成暴力行为。2004年9月16日发生在西班牙埃尔切市的焚毁中国鞋事件就是最典型的例证。商业低价导致了排外暴力行为。
意大利站在了抵制中国鞋类制品进入欧洲市场的前沿。索阿纳(Leonardo Soana) 意大利鞋业制造联合会的主席表示,“在中国生产的一双皮鞋的造价为2.4欧元,比去年还降低了10个百分点。这个价格我们甚至连原材料也卖不到。意大利进口的鞋子每双价格平均在22.18欧元。”他强调,欧盟需要采取对纺织品进口一样的政治手段。该协会另一名主席断言,如果中国鞋类进口继续膨胀,今年内意大利制鞋业的10.1万个工作机会就会流失4万个。
“红灯已经亮起来”,意大利工业部副部长乌尔索(Adolfo Urso)声称他已要求曼德尔森进行“紧急干预”以保卫意大利的制鞋业。
意大利的鞋类制造商在过去两周已经向欧委会发出了200封关于中国鞋在欧洲进行倾销的投诉信,起诉中国和越南向欧洲市场倾销皮鞋,砸了意大利皮鞋制造商的饭碗。
就在欧洲大陆对中国鞋类制品喊杀一片的时候,欧洲负责游说活动的零售业团体外国贸易联合会却表示,拥有大型鞋类百货商店的欧洲零售商将反对欧洲制鞋商实施上述行为。该组织驻布鲁塞尔的法律顾问林德认为,欧洲制鞋商们不会无法应对中国鞋类出口增长的局面。他指出,欧洲进口的可能确实是中国的皮鞋,但这些鞋却与欧洲生产的皮鞋有所不同。中国皮鞋并不是高档货,至少目前还不是。
反倾销调查低调开始
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表示:中国鞋类制品出口量的增加已经引起了欧盟的极大关注,如果有可靠数据证实了中国鞋类产品出口的不正常增长,对中国鞋类制品的出口限制可能也会如纺织品一样被提出。但曼德尔森并没有作出任何承诺。
欧盟也许可以像以前一样对鞋类进口重新实施配额制。但是与纺织品不同的是,WTO并无相关的特别规定允许欧盟启动特保机制来抑制鞋类进口的飙升。
假若欧盟决定对鞋类进口采取措施,可以选择的方法就只能是征收标准的反倾销关税。这样,欧盟就必须先在WTO证明中国的这些鞋类出口是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达到了一定数量,并且对欧盟本土行业造成了威胁。
为了收集关于反倾销的起诉的信息,欧盟从今年2月开始已经实施了一套对从中国进口鞋类制品的监控机制,要求进口商向各欧盟成员国政府申请进口许可,此机制包括了所有在今年初解除的配额限制的所有商品。如果欧盟证实了欧洲市场中国鞋类制品的反常增加,那欧盟将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欧盟内部的制鞋工业。
如果调查的最后结果支持欧洲各制鞋商的起诉,那么中国将面对的是欧盟为期5年进口关税的征收。关税的征收需要为期15个月才能实施,但在欧盟开始调查的两个月后,过渡性关税可能会被征收。
尽管克劳德表示,“如果发现鞋类贸易存在低于成本销售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欧盟将毫不犹豫地采取行动。”外界还是普遍认为,欧盟目前不会针对中国鞋类制品采取大范围紧急措施。欧盟正忙于落实与中国达成的纺织品贸易新协议,现在采取反倾销调查仅仅针对的是两类劳保鞋。
中国鞋怎么走
对于欧盟的种种动作,中国并不是无动于衷,毕竟欧盟是中国第二大鞋制品市场,占总出口量的14.6%。中国政府和一些行业协会已经动手采取一些措施来监控鞋制品出口和加强自我规章制度的建立。中国贸易监督部门、商务部已对鞋类制品的出口进行严格控制。
“这对中国制鞋工业将是一个沉重打击。”中国轻工艺品进出口商会鞋类分会秘书长王颖指出,对于中国向欧洲倾销鞋类的指控有夸大之嫌。除了中国之外,欧盟进口鞋的主要供应国还有越南和罗马尼亚等。一旦中国鞋业被提起反倾销,它们将是最大的受益者。而作为传统的制鞋强国,欧盟各国制鞋业的急剧萎缩主要归咎于成本增加。在这种情况下,相关产业协会为保护本国产业,频频发布中国鞋进口数量激增的消息,造成欧洲内部制鞋行业的恐慌。
7000多家企业、年出口量超过50亿双的中国制鞋业一般采取代理商制或贴牌生产,这种低端生产的廉价鞋类制品往往集中出现在欧洲各贫民区,对生产高档鞋类制品的意大利、法国等国家的制造商并不能构成直接威胁。
从纺织品到鞋类,中国制造最近接二连三在国际贸易中遭受阻击。这次虽然山雨未来,风已满楼。中国鞋是否只能坐以待毙,等待欧盟反倾销调查的最后宣判呢?利用WTO规则和有效务实的双边谈判来解决现实问题似乎是上上之选,在这方面,中欧纺织品贸易谈判已经开了个很好的先例。
欧洲市场的瞬息万变,显然已经让中国制鞋在欧洲陷入被动和无措的局面,谨慎对待欧洲市场的出口,加强开拓多元化出口市场,分散市场风险是中国制鞋企业的第一场翻身仗。同时必须看到,中国制鞋业自身低端生产的缺陷是限制自身在发达国家市场发展的最大瓶颈,
值得深思的是,所有在欧洲销售的名牌运动鞋,比如耐克、阿迪达斯和彪马都是在中国或其他亚洲国家生产的,但这类鞋被归为“特殊技术鞋类”,长久以来不受配额或任何其他措施约束。向这类鞋看齐,在国际上创出知名品牌是中国鞋在欧盟市场长期发展的必由之路。(信息来源:全球财经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