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报告:我企业投资东盟市场的风险
在过去三年里,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以年均38.9%的速度增长,东盟已连续12年为我国第五大贸易伙伴。2005年7月20日,中国与东盟的货物贸易降税计划正式启动,中国和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新加坡和泰国等东盟六国相互实施自贸区协定税率,共涉及7000种商品,被称为本世纪最大规模的一次自贸区降税行动。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步伐的加快,东盟10国向中国企业敞开的商机也越来越多,但是中国企业在投资东盟市场时遇到了不小的困难。
我国企业开拓东盟市场面临新的机遇
在目前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开拓东盟市场面临更加有利的发展机遇。
第一,CAFTA的启动为开拓东盟市场提供了有利的契机。CAFTA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贸区,预计到2010年自贸区人口将达到17亿,GDP将达到2万亿美元,贸易额将达到1.2万亿美元,这将为我国企业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第二,中国企业实力的不断增强为开拓东盟市场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近年来,我国TCL、华旗资讯、厦新手机、华为技术、中兴通信等在内的一批知名企业已经在东盟国家市场占得先机,取得较好业绩。尤其是TCL,六年前就在越南设厂生产彩电,目前在当地的市场占有率超过16%,在菲律宾市场占有7%;空调、冰箱、洗衣机、手机等产品也大举开拓东盟市场,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东盟各国的市场份额逐步提高。这些成功的案例对我国企业拓展东盟国家的业务产生了一定的示范效应。
第三,双方经济结构的互补性为开拓东盟市场形成了直接驱动力 。我国与东盟在资源构成、产业结构和贸易商品等方面各具特色,互补性很强。具体而言,我国纺织品、服装、鞋、食品、谷物、建筑材料、机电、化工产品等产品具有比较优势,而东盟在原木、石油、天然气、煤、天然橡胶等资源性产品上具有较大的优势。
第四,东盟国家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为开拓东盟市场铺平了道路。近几年,东盟国家国内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各国都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引资力度,放宽外资准入,加强投资促进工作,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此外,东盟国家正与部分发达国家进行FTA的谈判,通过在当地投资,还可发挥地缘优势,突破发达国家对我国实施的贸易保护壁垒,进一步扩大我国的商品出口。各方面的情况都表明东盟国家的投资环境正在趋向优化,从而为我国企业开拓东盟市场铺平了道路。
我国开拓东盟市场面临四大“瓶颈”
目前,中国各级政府和企业对开拓东盟市场均表现出较大的热情。然而,四大“瓶颈”影响了中国在东盟市场投资规模的扩大。
第一,投资金额较低,未能形成规模效应。目前,我国对东盟国家的投资仍处于起步状态。据我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04年底,我国企业在东盟10国的投资项目达947个,中方投资11.65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投资总额的7.70%。
同日本、美国、欧盟、韩国对东盟的投资相比,我国对东盟投资相对较少,未能形成规模与集聚效应。据东盟统计,1995~2003年期间,我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仅占其全部吸引外资金额0.29%,同欧盟(28.83%)、美国(16.47%)、日本(12.90%)相距甚远。
第二,信息渠道不畅,对东盟市场缺乏了解。目前,我国对东盟国家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少数几个发达较发达的东盟成员国,对一些落后国家,信息资源相对较为缺乏。此外,信息资源及数据库的建立也较为滞后,不能提供全面的信息咨询服务,从而导致企业对东盟市场的情况缺乏了解,加大了其拓展东盟市场的难度。
第三,产业结构存在相似性,市场竞争激烈。我国与部分东盟国家的产业结构较为相似,尤其在很多劳动力密集的产业内,竞争比较激烈。如我国与越南的纺织品就存在较强的竞争,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最近的报告,越南纺织品生产商的竞争力仅次于中国,居亚洲第二。此外,东盟国家市场较为开放,我国企业在东盟投资必将面临来自日本、韩国、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以及欧美企业的竞争压力。
第四,资金不足,投资项目贷款困难。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时,需要较多的前期市场开发费用。目前,民营中小企业是开拓东盟市场的主力军,但普遍都遇到资金短缺、投资项目贷款困难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企业海外发展的瓶颈。
中国“走出去”亟待做好五篇“文章”
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理事李欣广教授和广西社科院东盟问题展专家古小松分析认为,在新的形势下,我国政府和企业为配合 “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进一步开拓东盟市场,亟待做好五篇“文章”。
加强市场研究,选取比较优势产业开拓东盟市场。应加强对东盟各个国家的市场研究,深入了解各国有关投资环境、市场结构、贸易法规、文化习俗等多方面的情况,在国别和产业上作积极而谨慎的选择。应针对不同市场,选取不同的比较优势产业,做好可行性研究。着重加强同东盟国家在矿产、能源等资源性产业上的合作,充分利用东盟与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双方产业合作的水平,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以点带面,通过边境省份搭建开拓东盟市场的桥头堡。我国广西、云南等边境省份与东盟国家毗邻,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与东盟国家经贸往来更为密切。应充分发挥这些边境省份的地缘优势,以点带面,搭建开拓东盟市场的桥头堡,如举办各种形式的贸易投资促进会,加强道路枢纽、商贸中心建设,使其从国内的地理边缘变成开拓东盟市场的中心地带,带动其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国内地区经济协调、均衡发展。
设立信息中心,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针对目前企业对东盟市场、法律法规尚不了解的现状,应由政府设立专门的信息服务中心,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在整合国内外的相关信息资源的同时,加强对东盟市场的跟踪与调研,与东盟各国信息咨询机构建立联系,为企业开拓东盟市场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咨询服务。
扶持中小企业,提供资金保障与投资培训。应尽快建立促进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的金融机构,通过各种形式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中出现的融资难问题,如帮助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申请中国-东盟投资基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的中长期人民币贷款和外汇周转贷款贴息以及对外承包工程商业贷款贴息等。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的信用担保作用,对中小企业出口提供必要的信用担保,帮助中小企业规避出口风险。此外,还应对重点企业提供海外投资培训,组织不同类型的企业交流东盟市场投资经验。
加强双边谈判,促进服务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目前,在短期内同东盟整体达成服务贸易或投资自由化协定尚有难度,但同单个国家启动双边谈判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因此,应积极加强同东盟单个国家的双边谈判,促进双边服务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为我国企业开拓东盟市场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信息来源:新华网广西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