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德尔森左右为难 中欧“鞋战”难升级
数日前,中国商务部副部长、国际贸易谈判代表高虎城率团飞赴欧盟,就欧盟对中国鞋反倾销一事进行交涉。
根据国内外的报道,高虎城此行会晤了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以及欧盟贸易总司官员等。会后曼德尔森向媒体表示,对于是否对中国鞋采取反倾销措施,“我将在对各种相关因素进行严厉和仔细的考量后做出决定”。同时,欧方决定:一、否决国鞋生产出口企业“市场经济地位”申请;二、再次推迟对两起反倾销案初裁的时间。
对于上述结果,有人认为中欧“鞋战”可能升级,理由是欧方不给予中国企业“市场经济地位”,预示着将来可能对中国鞋征收高额反倾销税。
欧方两项决定恰恰是曼德尔森左右为难的表现:一方面,否决中国企业的“市场经济地位”,对盟内压力作出回应;另一方面,再次推迟初裁时间,对中方作出“还可进一步谈”的姿态,避免彻底得罪中方,失去回旋余地。
中欧“鞋战”升级的可能性并不大。
2005年6月底和7月初,欧盟委员会分别对自包括从中国进口的劳保鞋和皮面鞋进行反倾销调查,两起案件中国企业涉案金额共高达8.49亿美元(欧方统计)。其中,欧盟对中国皮鞋反倾销案涉案金额高达7.3亿美元,创下欧盟迄今对华反倾销案件之最。此后,欧盟委员会按欧盟法律程序在其盟内和中国境内展开调查。与此同时,中欧双方在政府、行业层面上也展开接触。去年12月份,欧盟宣布推迟本应于去年底、今年初作出的反倾销初裁。数日前,欧盟再次宣布推迟初裁时间。
其实,欧盟对中国鞋进行反倾销调查,实属“不应该发生的故事”。因为,欧盟提出的法律主张和事实依据存在“严重缺陷”。
进口产品是否构成倾销,首先要看进口产品价格是否低于其生产成本。早在去年11月份,商务部官员在关于中欧鞋业国际合作的一次论坛上表示,中国鞋类对欧出口不存在任何倾销行为,中国鞋类产品的低价格,来自于产品生产事实上的低成本。
进口产品是否构成倾销,还要看进口产品是否对进口国产业造成损害,以及这种损害与进口产品低价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全球贸易中,一直都对鞋类产品实行与纺织品类似的配额制度,这种配额制也是直到2005年1月1日才取消。而在取消配额制前,欧洲本土鞋的产量就已从1998年的11亿双,降到2004年的7000万双。这种下降,是欧洲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
“中国鞋对欧洲产业造成损害”的说法,更是站不住脚。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提供的数据表明,中国高质量皮鞋平均售价不足6美元/双,而意大利、西班牙的要卖到25美元/双以上。中国生产的鞋多为中低档产品,欧洲的产品多为高档产品。二者产品并不直接竞争,而是满足不同层次市场的需求,互补性较强。
而欧盟否决中国企业市场经济地位的申请,更与事实不符。中国鞋类行业99%的企业均属于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根本不存在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预。中国鞋类企业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现代企业制度,都已经达到了欧盟关于市场经济地位的5条标准,整个鞋类行业是完全市场导向的。
其实,欧盟方面对上述事实“心知肚明”。既如此,欧盟又何必对中国鞋大动干戈,让“不该发生的故事”发生?个中缘由仍脱离不了“政治”二字。在欧盟鞋业调整的过程中,部分国家由于政策失误、结构调整不及时,导致失业率上升,进而对政府产生政治压力。寻找外在的“替罪羊”,就成为这些国家政府缓解压力的手段之一。
正因如此,欧盟才对中国鞋进行反倾销调查。但客观情况又不允许欧方做得太“过火”:一方面,欧方做法本身就不合理;另一方面,中方有“反制”手段。
尽管中国商务部尚未对欧方否决“市场经济地位”一事作出正式反应,但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如果欧盟的威胁成为现实,即针对来自中国的鞋类进口施加反倾销关税,中国将寻求世贸组织仲裁。换言之,中国将把欧盟“告”到世界贸易组织。而在多边体制中,欧方的无理做法很可能被世贸组织否决。对于这一可能的后果,欧盟不能不掂量掂量。
此外,欧盟将来如果对中国鞋实施反倾销,征收惩罚性关税,不仅将影响中国鞋类出口商,还会影响到数家欧洲鞋类制造机械供应商、年对华出口达6亿美元的欧洲皮革生产商,以及欧盟鞋类进口商、零售商和广大消费者的利益。而后者,很可能成为中国鞋类出口商的“同盟军”,进而对这些国家的政府、欧盟当局的决策产生影响。
据国外媒体报道,瑞典鞋业销售商协会主席彼得·尼伦伯格严厉批评欧盟正在商议的对从中国和越南进口的鞋增加关税的措施,认为这将严重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而瑞典工业和贸易大臣托马斯·厄斯特罗斯已经联合丹麦和荷兰相关官员,向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呈交了正式抗议文件。
更重要的是,即使欧盟当局最终对中国鞋实施反倾销,可能对解决就业问题于事无补。耐克公司有关负责人曾直接指出,欧盟运动鞋制造业在20年前已把生产转移到亚洲,现约70%的运动鞋进口来自中国和越南,欧洲除了意大利和西班牙零星的生产商,根本没有运动鞋生产业。“不管欧盟采取什么行动,运动鞋的就业岗位不会再回来。”
对于中国鞋业来说,也不会惧怕欧盟的反倾销。欧方曾多次对我鞋出口实施限制。然而,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市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中国消费者对高档次鞋类产品需求在逐年增加,中国制鞋所需的技术设备、材料及零配件大部分来自欧洲,这也为欧洲的企业提供了很多商机。
2004年中国对西班牙出口鞋9700万双,西班牙去年全年对中国出口鞋9万双。尽管数量差距很大,但应注意到去年西班牙鞋对全球出口下降14%,对中国出口却猛增60%。又如,2005年年1月至9月份,欧盟对中国出口鞋345万双,增长37%,超过同期中国外贸20%多的增速。
“世上本无事”,或许这正是曼德尔森在中欧“鞋战”问题商为难的根本原因。相信在纺织品问题上多次与中方“过招”的曼德尔森,这一次会作出正确决定。(信息来源:经济参考报)